虛擬天文臺

虚拟天文台技术框架

标签:

2010年,IVOA发布了“虚拟天文台技术框架1.0”,从元旦起,我打算就此框架写一系列文章,详细介绍下目前虚拟天文台的技术以及应用状况,内容包含技术规范、技术应用状况。

  1. IVOA框架第0层次
  2. IVOA框架第1层次

IVOA框架第1层次

标签:

IVOA框架第1层次是对第0层次的内扩展,通过上图可以看出,每个模块都进行了自我的扩展描述。

数据提供者(Provider)提供的数据资源有:

  1. 数据集(图像、光谱、星表、时序数据、理论模型等)以及描述其信息的元数据,还有访问服务。
  2. 针对用户何数据处理的存储服务
  3. 计算服务,对从数据集以及用户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

以上这些构成“资源层”。

对资源的使用者,可以是独立的天文学家、研究团组或者计算系统,他们与IVOA系统构架的用户层进行交互,这些互操作可以通过浏览器、桌面应用程序、或者脚本进行。

“虚拟天文台”就是连接“资源层”和“用户层”的“中间件”。对我们上网来说,用户不用关心其访问的网址的服务器安装在哪里?它需要的信息和服务,虚拟天文台与其相似,科学家在虚拟天文台的体系框架下,不需要关心数据具体在哪里,他只需要通过虚拟天文台的服务框架就可以访问这些数据,处理这些数据。

IVOA框架第0层次

标签:

天文界目前数据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,数据也真正可以称为海量,仅以LAMOST为例,每日产生的数据都已是数十G,因此对数据的使用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,从上图可以看出,天文界数据的来源比较广泛,有地面望远镜,也有太空望远镜,还有各种探测器,甚至是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星系宇宙学数据。这些数据的产生者可以称为数据提供者(Provider)。

海量数据代表的是一个资源层(Resource Layer),在此之上,数据可以共享(Share),而作为一线的天文学家甚至于是一些应用程序和科研工具(共同构成User Layer),如何获取这些数据,需要查找和检索(Finding),还需要可以拿到(Getting),还需要进行研究和使用(Using),这些都将在虚拟天文台的技术框架下得到实现。

虚拟天文台就是一个类似于“中间件”的玩意,通过其一系列的工具和协议将用户、程序、数据等粘接起来。

这一层次是最底层宽泛的一个技术框架,称为“IVOA技术框架第0层次”。